都匀苗族同胞与大学师生一同走进小学课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桥城都匀 Author 都匀市融媒体中心
7月15日,在国家湿地公园清水江畔、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都匀市匀东镇新场村苗寨,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热浪一浪高过一浪。
这时,40多名苗族同胞和10多名来自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民族学院的师生坐在新场小学教室,聆听黔南师院布依族博士、教授韦启卫给大家用中文、英文以及布依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语言上课《走出大山》:
“Narration:I wanna go out of the mountains. I wanna go out of the mountains. I wanna see the outside world and keep up with the times. I wanna go out of the mountains. I wanna change my life to be better for tomorrow.”
根据英文歌曲Sailing编译成中文旁白:“我要走出大山,我要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跟上时代的潮流,我要走出大山,我要改变命运,为了明天更美好。”
课堂上有60多岁的苗族老奶奶、也有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齐聚一堂,其中苗族同胞教大学生学习苗族语言、苗族蜡染纺织等非遗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苗族同胞英语、中文等现代乡村旅游文化,彼此互相交流、共同学习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让物质生活富裕起来的少数民族同胞精神追求和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气氛活跃。
韦启卫教授说,这主要是引导摘掉“千年贫困帽子”的少数民族同胞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投入乡村振兴、大胆与世界接触,各民族同胞共同繁荣发展。
这是新场村苗寨“民族特色村寨乡土人才振兴培养培训班”上的一组精彩的镜头。
该培训班由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主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民族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民族研究院承办,贵州苗花溪庄园数智文旅有限责任公司协办。那么,该培训班为什么要搬到这里来举办呢?
都匀市匀东镇新场村位于都匀东南面,包括格多、阳久、阳颂、阳亚、欧勇、嘎笑、陈家寨等13个自然村寨、12个村民组,840多户,3860多人,苗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8%以上,还有水族、布依族、汉族及其他民族,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族聚居地之一。
据《苗族简史》《贵州通志·土民志》《都匀民族志》等有关史料记载:都匀的苗族主要是分布在原坝固、王司两镇(现匀东镇)境内,这区域苗族人口上万人,相传,这里的苗族先辈是蚩尤后裔,他们从遥远的北方黄河流域迁到都匀新场定居,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着本民族独特的服饰、语言、文字及传统节日、民居等。1957年至1958年,黔南州成立过民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州民族语文学校,新场村学校至今还用“双语”(汉语、苗语)同步教学。因此,新场村苗寨于2013年经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委员会认定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国家民委和住建部命名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被评为首届黔南州最美村寨。
2014年5月,贵州省民宗委调研组到新场村,对该村民族文化与民族事业发展等进行调研后认为,新场村苗寨保存完好,民风民俗独具特色,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保护与发展,很有前瞻性。希望都匀在实施《新场村苗寨总体规划》过程中,整合各方力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将新场苗寨打造成贵州最具特色的苗族村寨。
“十三五”期间,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新场村苗寨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容寨貌有了新变化,苗族同胞虽然撕掉了“贫困标签”,地方政府也制定了民族村寨发展规划。乡村旅游人才匮乏,苗寨发展方向、产业定位、旅游发展模式及观念还无法及时更新 ,要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愿景还有一定差距。
“十四五”期间,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文件内容:“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民族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发展,创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示范村”;“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
都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修订,科学编制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一方案两规划’,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同步建设一批市级示范引领村,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乡村振兴作示范、探路子。推进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力培养乡村民俗等旅游产品”。
7月13日至18日,省民委及黔南师院在新场村苗寨举办“民族特色村寨乡土人才振兴培养培训班”,培训对象是民族村寨建设骨干人才、返村大学生、村支两委、非遗传承人、各村组长、党员代表、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等。 培训采取集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等方式进行。邀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专家教授授课及演讲,使培训学员学习英文、汉语普通话、布依族、苗族、水族语言等民族文化与国际化的运用,走进苗族历史与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村组织建设、民族特色村寨乡风文明建设、苗族服饰技艺 、乡村振兴与社会工作、农村三变改革法律风险、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工作技巧等课程。通过实践教学,使学员巩固理解和加深对民族文化理论认识,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通过培训激励的乡土人才成长链;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融合发展,调动乡土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其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乡土人才更好地参与社会建设、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7月15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民族学院在新场村苗花溪庄园授予“田野调查实践基地”匾牌。